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正氣、免疫和健康



http://www.apsc.com.hk

正氣、免疫和健康
南方醫科大學 彭康(Http://blog.sina.com.cn/pkang12)
中醫認為人是否健康決定于“正氣”。。“正氣”指的是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有維護自身生理平衡與穩定的功能。它包括了營、衛、氣、血、精、神、津、液和腑臟經絡等功能活動。正如《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正氣對邪氣(致病因素)有防御作用,有三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若正氣強盛,抗邪有力,則病邪難以侵入而不發病。其二是影響發病的證候類型,正氣抗邪有力,正盛邪實,常表現為陽證。其三,正氣抗邪的作用還表現為疾病的不藥而自愈。邪氣損正,也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導致機能失常,導致生理功能異常。其二是造成形質損傷,機體的皮肉筋骨、臟腑器官或精氣血津液等的損傷或虧損。其三是邪氣致病,可以改變個體的體質特征。機體的正氣衰弱,則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虛侵襲而發病。由于正氣虧虛,其抗病能力、康復能力減弱不能及時削弱、中止邪氣的致病作用,或形成慢性病遷延不愈,或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等。正氣不足是機體發病的內部因素,是人體發病的前提和根據,邪氣之所以能夠侵襲人體而致病,必然是由于正氣先虛。正氣的狀態貫穿并影響疾病的全過程。
現代醫學認為,免疫功能是生物機體在種系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步獲得的防衛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機體抵抗外界傳染性因子的免疫防護功能;機體清除損傷和死亡細胞,維持自身生理平衡的自身穩定功能;對機體監視,發現并清除突變細胞的免疫監視功能。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機體的免疫系統依靠其先天具有的免疫能力及后天獲得的免疫能力發揮共同免疫作用,保持機體的生理功能相對穩定。若免疫功能發生異常,必然會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失調,從而出現病理性變化。因此,中醫的正氣包含現代醫學的免疫功能,免疫是中醫正氣的重要內涵,在保持健康、抵御外邪和疾病康復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以五臟為中心,分為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這五大系統之間,以經絡為聯系通道,以氣血津液為信息物質,以心為主宰,共同組成了結構縝密、分工有序、相互協調的整體網絡調控系統,保障了正氣的強盛和機體的健康,其每一組成局部都有獨特的功能和抗病御邪的作用。所以,氣血津液、腑臟經絡共同組成了人體抗病防病的防缷系統,發揮著保護機體建康的作用。當人體的正氣虛時,六淫邪氣入侵,人就會容易生病,當一個人的正氣旺盛,就會與致病邪氣相抗拒,就不會生病。當正氣和邪氣都很旺盛時,為實證。當正氣不能抵擋邪氣時為虛證,病情就會加重。免疫系統的防御、穩定及免疫監視三方面功能一旦失調,即產生免疫病理反應。若免疫功能發生異常,必然會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失調,免疫防護功能主要針對外來抗原物質。在正常情況下,可防止或摧毀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或其他抗原異物的侵入及危害,保證機體不患病。若此功能過低,則說明免疫系統有缺陷,易出現反復感染等一類免疫缺陷綜合癥。若此功能過高,則會導致不同類型的變態反應的發生。自身穩定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可及時清除損傷及壞死的細胞,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平衡。此功能過低或過高時,都會導致對外源性抗原或內源性抗原發生免疫調節失常。特別是過高時,常可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的發生。免疫監視功能可有效地防止突變細胞引起的腫瘤病的發生。以上所述,“正氣”與“免疫”在維持人體健康,恢復健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固護“正氣”,維護“免疫”是健康和康復的重要保障。
如何培補正氣,《壽親養老新書》對保養人體正氣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體諸氣得養,臟腑功能協調,使機體按一定規律生生化化,則正氣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長壽;正氣虛弱,則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體生理活動的能源源泉斷絕,生命運動也就停止了。因此,保養正氣乃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壽之根本大法。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從人體生理功能特點來看,保養精、氣、神的根本,在于護養脾腎。《醫宗必讀·脾為后天之本論》說:“故善為醫者,必責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在生理上,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養。要想維護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養脾腎至關重要。
一、保精護腎
腎之精氣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過程。《圖書編·腎臟說》云:“人之有腎,如樹木有根”,即明確指出腎精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扶正固本,多從腎入手,為此古人反復強調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衰老的速度。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精護腎做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古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以及植物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腎虛者可導致這些方面功能素亂,并能引起遺傳裝置的改變,從而廣泛地影響機體多方面的功能,出現病理變化和早衰之象。臨床大量資料報道都表明,性欲無節制,精血虧損太多,會造成身體虛弱,引起多種疾病,過早的衰老或夭亡。這說明重視“腎”的護養,對于防病、延壽、抗衰老是有積極意義的。至于調養腎精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節欲保精、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通過調補腎氣、腎精,可以協調其它臟腑的陰陽平衡。腎的精氣充沛,有利于元氣運行,增強身體的適應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于自然。
二、調養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健康和壽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書》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圖書編·臟氣臟德》說:“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強盛。脾胃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障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李東垣闡述:“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所以,《脾胃論》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元氣不充,則正氣衰弱。東垣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正說明脾胃虛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調理脾胃、扶正益氣也是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整個機體狀態加以調整,防衰抗老。從治療學上來看,調理脾胃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它除了調治消化系統的疾病外,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婦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種疾患,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一致重視脾胃的護養。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如飲食調節、藥物調養、精神調攝、針灸按摩、氣功調養、起居勞逸調攝等等,皆可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調理腎元,在于培補精氣,協調陰陽;顧護脾胃,在于增強運化,彌補元氣,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徑。誠如《本草衍義總論》所言:“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者養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實。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若能常如人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這里“養內”,即突出強調精血之養,重在脾腎,此為培補正氣的大旨所在。
三、調理情志
首先要防止七情內傷。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的變化與內臟功能密切相關,不同的情緒變化對內臟有不同的影響。大怒則傷肝,大喜則傷心,憂思則傷脾,悲傷則傷肺,驚恐則傷腎。事實上,情緒的異常變化都會傷及內臟,主要影響內臟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從而引發亞健康乃至疾病。而七情調和則能促進臟腑活動旺盛,扶助正氣,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四、節制飲食
飲食養生要以五谷雜糧,葷素搭配,五味適宜為原則。每餐不過饑過飽,對于厚味,如牛羊豬肉,要喝湯多而食肉少。對于雞魚蝦等,雖喜食而不宜多吃,水果吃太多也會傷脾胃。蛋白質和脂肪要適當攝入,千萬不能因為怕發胖而一點不沾。在蛋白類食品中,魚類蛋白、大豆蛋白是最好的保健食品,有降膽固醇和防癌作用,可以多攝入一些。均衡的營養才是健康的基石。
五、保持適度運動
保持經常性適度體育運動可扶助人體正氣。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適度的體育鍛煉可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現代人由于運動太少,已成為疾病重要原因。通過運動,使整個機體處于協調、統一狀態,遇到不良環境,可以同仇敵愾,另外,通過修煉氣功、靜坐等方式,可以更好調動身體機能,使體內廢物排出,處于較佳狀態。
六、順時令,避邪氣。
中醫學重視正氣,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并不排除邪氣對疾病發生的重要作用。邪氣是發病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如高溫、高壓電流、化學毒劑、槍彈傷、凍傷、毒蛇咬傷等,即使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又如疫癘之邪, “五疫之至,留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素問》),這說明了多種傳染病的發生,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邪是一切不正常、不正當的因素,六淫主要指六氣(風、寒、署、濕、燥、火,)異常以及疫癘之氣等外感因素,與氣候因素有關。春天氣候多風,常發生風溫病證;夏天,特別是暑天,氣候炎熱,則常發生熱病和中暑;秋天天氣斂肅,氣候干燥,則常發生燥病;冬天氣候嚴寒,則易于外感寒邪為病。同樣,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也與自然氣候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氣候反常,或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則更容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流行于冬春季節;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則多流行于夏秋季節等,因為那時的氣候條件更適合于這些疾病的致病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因此,對不同季節變化,既要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諸方面綜合調養,也要應有目的有正對性的預防。當今社會,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主要是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病理表現。人體正氣虛衰,衛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無力,可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比如說,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抗病無力,免疫功能調節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腦炎等傳染性疾病。而機體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種癌腫、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機體正氣不足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如: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嚴重等因素有關。我國亞健康人群發生率占總人口的70%—75%,其中尤以中年知識分子和腦力勞動者為甚。因此,要告別亞健康,首先要有良好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必要時要運用藥物扶助人體的正氣。總之,人只要做到正氣凜然,免疫機能正常,則百毒不侵,百病不生,這樣就能長期保持健康狀態,就是生病,也能盡快康復。
正氣是免疫也是防御,是健康的保證。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